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科普 > 科普园地

中医教您如何“止冬痛”

发布日期:2020-12-11信息来源:宣传科浏览次数:11580

人体的生理变化是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的。了解了人与自然统一性后,根据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自然规律,做好”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,可以预防病症的发生。

而冬季则为阴中之阴,这个季节是随着自然界阳气的逐渐衰落,气温逐渐降低,人体就会感觉更加寒冷。对于一些疾在内里、体质偏颇、正气不足的人,会感觉四肢关节疼痛、肌肉疼痛,甚至会由此引发活动吃力。同样是痛,同样是阴寒季节的痛,在中医看来产生的原因均不同,自然给予治疗、缓解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。俗话说“对症下药”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“止冬痛”。

“冬痛”即为中医所称的“痹症”之一,那么何为“痹症”,即风、寒、湿、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、麻木、重着、屈伸不利,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的统称。因其致病的因素不同,

痹证分为行痹、痛痹、着痹、风湿热痹。如何辨别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“止冬痛”呢?

微信图片_20201230102522.jpg

 行   痹 

表现:肢体关节酸痛,游走不定,关节屈伸不利,发作时可能伴随发热、怕风。

止痛日常护理:

此类人群居室环境宜偏温、避风、避免潮湿;不宜在寒冷季节或阴雨潮湿天气到户外活动;天晴时多晒太阳。夏季请勿贪凉,勿洗冷水浴,不宜用凉席、空调的温度不宜过低。同时注意观察您疼痛的部位、程度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、注意保暖,必要时可在痛处加用护套。饮食以祛风通络、散寒除湿的食物为宜,可多食豆豉、蚕蛹、荆芥粥等,忌生冷、肥甘厚腻食品。中药宜温服,以黄酒为引以助药力。

痛    痹

表现:以肢体关节疼痛,痛势较剧,部位固定,遇到寒痛加重,热敷后疼痛有所缓解,局部皮肤或有寒凉感

止痛日常护理:

此类人群居室环境宜偏温、避风、温度变化时注意防寒保暖,可在痛处加用护套。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,局部关节疼痛时可行艾灸、隔姜灸、拔火罐,或用当归酒按摩。饮食以温热性食物为宜,可多食羊肉、花椒等,忌生冷。中药宜温服。

着    痹

表现:以肢体关节为重,酸痛,或有肿胀,痛有定处,手足沉重,活动不利,肌肤麻木不仁

止痛日常护理:

此类人群痛处局部可用食盐炒热后外敷,配合针刺曲池、合谷、足三里、阳陵泉等穴位。饮食以除湿通络、祛风散寒的食物为宜,可多吃薏仁米、赤小豆、茯苓粥、车前饮等健脾祛湿之品,每日早晚服少量药酒,如五加皮酒、木瓜酒等,忌生冷。中药宜温服。

风湿热痹

表现:以关节疼痛,局部灼热红肿,冷敷后疼痛会减弱,痛不可触,同时伴有以下一项或者几项的如:发热、恶风、口渴、烦闷不安等

止痛日常护理:

此类人群居室宜凉爽通风,光线柔和,关节肿痛者避免直接吹风,穿宽松衣裤。局部可用松节油、牛膝、黄芩煎水冷敷,或用消肿止疼的药膏外敷。饮食以清热通络、祛风除湿的食物为宜,可多食蔬菜、瓜果、果汁等,如丝瓜、西瓜、绿豆汤、香蕉等,忌辛辣煎炒食物和烟酒。如服用中药宜温服或凉服。

即使是痹症的患者也不要烦恼,做到以下几方面,就可以让你舒舒服服的度过寒冷的冬季:

1.生活起居护理:

居住场所保持清洁干燥,阳光充足,空气流通,温湿度适宜,避免阴暗潮湿。急性期应卧床休息,减少关节活动,抬高痛肢,保持关节功能位置,经常更换体位,避免受压。病情稳定,疼痛减轻后,应进行肢体活动,从被动到主动,由少而多,由弱而强,循序渐进,加强肢体功能锻炼,恢复关节功能,注意保暖,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。

2.饮食:

以高热量、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忌生冷、忌肥甘厚腻食品。痹症急性期特别是兼有发热时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久病偏虚时可适当滋补。

3.治疗:

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,严格按医嘱服药,不要轻易相信和尝试“民间偏方” ,服药期间有不适反应立即报告医生,及时调整用药。痹证常缠绵难愈,需要长期治疗,除内服药物治疗外,可配合中医传统的针灸、艾灸、拔罐、中药塌渍都可以有效的缓解疼痛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。久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,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和消化功能下降,因此,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入富于营养、易于消化的饮食,有利于疾病的康复。

微信图片_20201230102542.jpg

中医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培养生机、预防疾病为目的,遵循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,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,了解中医养生,保持生命的健康活力。